需要讓座,但就是開不了口讓他知道? 北市公車試用「讓座鈴」

為了解決行動不方便或身體不適者常常在大眾交通運輸上沒有座位可坐而衍生的爭議事件,台北市公運處11月20日時在經過多間醫療院所的公車路線「仁愛幹線」試辦裝設「讓座鈴」。而引發正反的討論意見。

我們平常看到的「博愛座」、「優先席」,最初源於民國70年,當時的大眾交通運輸上總是發生長輩跌倒的事件,於是漸漸的開始在公車上設立博愛座。即便立意良善,然而有時我們仍常聽到有人因為不讓座而遭抨擊的行為。無論是誰對誰錯,都證明了以禮讓為美德的設計下還是存在部分的爭議。

為了解決行動不方便或身體不適者常常在大眾交通運輸上沒有座位可坐而衍生的爭議事件,台北市公運處11月20日時在經過多間醫療院所的公車路線「仁愛幹線」試辦裝設「讓座鈴」。讓座鈴為一按鈕,按下它就會全車廣播本車有需要讓位的乘客,並柔性勸導民眾發起讓位。而這樣的政策也引發了正反的討論意見。公運處科長郭献文表示,目前為試辦計畫,試辦後會蒐集民眾反映意見再看是否進行調整。

而日前民眾也對剛試辦的讓座鈴有了不同意見,這也看出了從不同的切入角度看此議題會產生不一樣的意見,而主要歸納出的正方以及反方的意見如下列 :

讓座鈴持正方意見

  1. 不因「博愛座」而受限,每個位子皆可讓位。減少過去可能產生的爭議。
  2. 能夠解決不好意思開口請人讓座,但身體不適或不方便的族群。
  3. 屬於柔性勸導,並沒有強制性。

讓座鈴持反方意見

  1. 即使沒有強制性,但可能因為不讓座行為導致異樣眼光。
  2. 非本國籍乘客或視力不方便者會將下車鈴誤按成讓座鈴。
  3. 讓座鈴與下車鈴可能聲音重複造成混亂。

台灣是一個讓他國稱讚在大眾運輸讓座行為總有好表現的地方,雖然也因此有著一些爭議,但政府與民間都正努力研擬配套措施,讓大眾交通更無障礙也更友善。「讓座鈴」已經在台北市仁愛幹線公車試辦,民眾若有機會也能搭乘並且給予相對應回饋,表達自己認為讓座鈴是否對於身障者、不適者、高齡者有著正向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