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四種依附模式 是未來成人行為的關鍵!

研究指出,以50位受試嬰兒被分類至各自的依附行為,而20年之後,扣除面臨重大事件者之偏差值,有78%的人與過去依附理論分類無差別。顯示嬰兒時期的依附行為確實對未來有著極大的影響。

何謂依附關係?

依附關係為寶寶和照顧者的情感連結。由於寶寶與照顧者的互動,會讓寶寶產生一份安全感、信任感。依附關係會影響寶寶往後與他人建立情感及互動的能力,所以有好的依附關係相當重要。

隨父母態度而改變的依附及認生

6~7個月的寶寶,雖然非常喜歡爸爸媽媽,不過對於陌生人還是可以投予微笑,因此,大家可能會認為他是個不怕生的寶寶。但7~9月之後,寶寶開始會黏著爸爸媽媽不放、找不到照顧者也會哭泣,產生了「分離焦慮」。這時候,也開始會害怕陌生人、拒絕陌生人,此現象稱作「認生焦慮」。寶寶會進而發展四種不同的依附關係 :

四種依附模式

安全性依附

  • 有65%的寶寶屬於這種類型。爸爸媽媽在的時候,會主動探索周遭的環境;而當發現爸爸媽媽不在身邊就會開始不安。
  • 這種不安在再次看見爸爸媽媽後,又可以重新的鎮定下來。
  • 當照顧者在身邊時,跟陌生人的相處不會有抗拒性。

抗拒性依附

  • 有10%的寶寶屬於這種類型。爸爸媽媽在的時候,不會主動探索周遭的環境;而當發現爸爸媽媽不在身邊時就會感到很不安。
  • 即使爸爸媽媽在的時候,內心是開心的,但要主動抱他,卻又有抗拒的動作。
  • 對陌生人很有警戒心。

迴避性依附

  • 有20%的寶寶屬於這種類型。爸爸媽媽不在的時候,會感覺比較少的壓力。
  • 爸爸媽媽在的時候,會選擇忽視。
  • 有時可以與陌生人建立社交關係,有時候則迴避。

紊亂性依附

  • 有5%的寶寶屬於這種類型。爸爸媽媽接近的時候,有時候會避開,有時候不會。
  • 陌生人接近時,會感覺到龐大的壓力。

爸爸媽媽對寶寶總有良好的回應,容易產生安全性依附;而常常有憂鬱情緒的父母則會讓寶寶容易有不安情緒。感到不安又生性膽小的,易發展成抗拒性依附;感到不安但生性膽大的,易發展成迴避性依附

有研究就指出,以50位受試嬰兒被分類至各自的依附行為,而20年之後,扣除面臨重大事件者之偏差值,有78%的人與過去依附理論分類無差別。顯示嬰兒時期的依附行為確實對未來有著極大的影響。也就能解釋為何嬰兒時期的依附行為多麼重要了。

Reference

Jones, Jason D et al. “Stability of Attachment Style in Adolescence: An Empirical Test of Alternative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Child development vol. 89,3 (2018): 871-880. doi:10.1111/cdev.12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