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時期孩子有本我的自我認識,習慣以自己的角度思考。但長大成孩童後,卻有可能因為父母或同儕因素漸漸發展成自戀性人格。讓孩子了解自己變成重要的課題,父母又可以怎麼做呢?
自戀傾向是如何發展
七歲以前的幼童,有著與生俱來的「本我」特性。這種人格只追求個體的生物性需求,一切以本身的快樂做為原則。本我是無意識的思想,想要什麼,就要什麼。
而隨著年紀增長,孩子應會發展能慾望與規範折衷下的「自我」以及因應道德期待的「超我」漸漸形成。但若在童年因教養或同儕因素造成發展上的認知偏差,就有可能讓孩子有了自戀性人格。
這種人格容易誇大自己、覺得自己最特別、喜歡得到他人讚美、討厭收到批評、不喜歡傾聽他人的感受、看似自信傲慢,內心卻也忌妒他人。
可能造成孩子自戀性人格的原因

父母過度稱讚
有些父母從小灌輸給孩子比其他人優秀的觀念,還會時不時再孩子面前與親朋好友分享「我家孩子是最棒的」這樣的話語。給予適當的稱讚可以讓孩子獲得自信,但若稱讚過了頭,孩子就會轉變為自戀。這樣的小孩容易把自己當作是中心,什麼事都以自己的想法、角度做思考。
父母不切實際的要求與期待
父母若常有不切實際的要求與期待,往往會讓孩子備感壓力。孩子將會對他人惡意揣測,認為「我又做不到,『為何大家都要逼迫我』。」這其實也是隱性自戀者(Secret Narcissist)的一種展現。而孩子會這樣想是為了保護自己,因為他害怕自己又做不到,因此將這樣的失敗經驗歸因於他人身上。
不穩定的教養或環境
當沒有完成要求,父母又會從原來的稱讚瞬間轉為暴怒,甚至說出「我怎麼有你這樣的孩子」的話語。或是在童年時期遭受虐待或霸凌,而形成「脆弱性自戀」。這種自戀者相當極端,時而極度自卑、時而極度自戀。這會讓孩子無法接受批評,甚至會也以批判的態度來讓自己成為焦點。
身為父母應該怎麼做
- 找出孩子的良好行為並給予適當的稱讚,但不能過於吹捧,讓孩子有自我感覺過於良好的錯覺。
- 別讓孩子過於陷入自責,並鼓勵孩子與父母一同分享內心的想法。
- 自戀的孩子大多出自虛假的自尊及內心的自卑。也可透過心理治療協助,嚴重者可詢問醫師是否需服用抗憂鬱藥物。
Reference
Pincus, Aaron L, and Mark R Lukowitsky. “Pathological narcissism and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 vol. 6 (2010): 421-46. doi:10.1146/annurev.clinpsy.121208.131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