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側失能的限制
對於腦傷或是中風的患者,半側偏癱對生活造成的影響是無法想像的。若是經過三個月到六個月後,半側的恢復不如預期,很多人會因此對自身功能失去信心,在生活上喪失動機。以專業的角度來說,除了在復健黃金期積極參與復健治療,對於患側失去動作的患者也不用灰心,善用環境、輔具等生活巧思,利用單側肢體生活並非難事。

科技解決了部分問題
現在3C產品普及,許多手機型號為掌上型,單手輸入訊息、通訊交流已非難事。但在三餐方面,單手用者多是上餐廳、叫外賣,甚至連進食這部分也有諸多限制,該怎麼讓自己用單手為自己解決一餐呢?我們之後將分為多個部分進行探討,今天先從進食開始。

慣用手影響復能速度
一般來說,腦半球受傷位置與外表呈現的剛好相反,右腦受傷影響身體左側,左腦受傷影響身體右側,若是慣用手的那側受到影響,在單手生活方面需要的適應期較長。一般進食我們最常使用筷子、湯匙、刀叉,而非慣用手對於使用筷子等精細動作比較不佳,進食餐具的使用可以用以下順:湯匙、叉子、餐刀、筷子。

循序漸進,從簡單下手
與孩童使用餐具的發展相似,要以功能完整的非慣用手使用餐具,湯匙與叉子是基本,可以先從握拳方式開始練習,再漫漫進展到大拇指與食指的兩指操作。餐刀對於抹開果醬與奶油等牽涉旋內、旋外等動作較難,將大塊食物切成小塊等動作需要搭配固定式餐盤與精準的手臂施力,這些都是相對較難的部分。若是在外用餐,除了可以請店家在烹調後幫忙處理食物大小外,也可以將盛裝食物的碗盤置於托盤中而不至於四處滑動。

東方人的專利:筷子
筷子對於非慣用手來說是最具挑戰的餐具,若對於湯匙與刀叉技巧尚未成熟不建議嘗試,過程可先使用輔助筷幫助,接著再練習一般筷子。值得一提的是,以復能觀點,並不堅持患者要用成熟的筷子拿法,打交叉等使用方式亦是可接受的。

單手進食的相關輔具
進食相關輔具通常可在生活中找到類似的替代物,但價格通常也比其他動輒上萬的輔具親民許多。筆者認為,既然有助於獨立生活,選擇一兩項嘗試看看是可行的。
1.固定式碗盤
利用具吸盤的碗盤固定於桌面,利用好側拿取餐具進食,對於大面積需切小塊的食物也能因碗盤固定而能用單手切順利切下而不至於滑動。

2.餐盤框
能夠裝在一般盤子的周圍,提供了單手進食時舀取食物的輔助,拆卸方便。

3.止滑墊
各大雜貨店及大賣場皆可以買到已裁切到適當大小的止滑墊,對於盤子等器皿有一定的止滑效果,這樣可以防止進食時食物四散盤外。

4.輔助筷
對於東方人想要夾取五穀米飯等顆粒食物,或多人共食大菜需要用到公筷母匙的場合較適用,尾端相連,以握筆的姿勢即可輕鬆使用。

5.輔助湯匙
能夠提供在患側手精細動作不佳的情形下讓患者用患側進食,提供手部相關的穩定度。

生病並非生活終點
由以上可以得知,即便是疾病造成的半側無力或不協調,只需善用各種輔具並且勤加練習操作,光靠單隻手進食並非難事。復能的意義並非恢復到以前的動作與水準,而是能發揮剩餘的能力到極致,進而完成自己想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