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孩子的語言跟他說話,更能誘發自主學習動機

當我們試圖理解,從孩子的價值觀出發,去找到他們欣賞、崇拜的人事物時,才能夠真正的把話說到孩子的心坎裡。

文章分享

三年級的小尼(化名)是一個非常友善又熱情的孩子,從我第一次和他接觸時,他便興致沖沖地拿著一隻寶可夢的小公仔給我看,急著跟我分享他最喜歡的東西、甚至願意借我放到手中輕輕把玩。

我非常欣賞他的能量和親切,但對於小尼的媽媽來說卻有一些擔憂。
例如他在課堂中也常常在想寶可夢的的事、上學期間被老師反應好像上課只是為了在等下課,所謂的“上課一條蟲、下課一條龍”經常被用來形容他的學習表現。
媽媽總是非常有耐心的解釋和說明學習的重要性,然而小尼則常常用“好無聊、不好玩”等理由拒絕學習。

在和小尼互動了幾次後,我發現他不太是注意力的問題,玩他喜歡的玩具他可以保持專注好久、能夠正確遵守遊戲的規則、甚至在多人互動中展現出遵守規則、領導眾人的能力。

有一次,我看著他手中的寶可夢公仔,問他最喜歡的寶可夢是哪一隻?他非常興奮地問我「老師你認識寶可夢嗎?」我輕輕一笑,回答他「如果我不認識的話,你可以介紹我認識啊!」
但其實,我早就事先在家研究過他一開始秀給我看的那隻公仔了,那隻寶可夢叫噴火龍,是從名叫小火龍的寶可夢進化而成的。

憑藉著我對寶可夢世界觀的理解,我一步步的引導小尼思考:

為什麼噴火龍這麼強大?牠是如何累積經驗值進化?這個過程要克服哪些困難?要忍受多少所謂“無趣”的過程?

經過了幾週的互動,小尼的媽媽告訴我,現在孩子願意自己主動寫習字本了。媽媽問我用了什麼魔法,我跟媽媽說「這並不是什麼魔法,而是用孩子的語言跟他說話。」

治療師的話

當我們試圖理解,從孩子的價值觀出發,去找到他們欣賞、崇拜的人事物時,才能夠真正的把話說到孩子的心坎裡

父母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看似童趣的動畫、卡通、遊戲,可能都隱含著某種正向的價值與背景,不妨以這些孩子們喜歡的東西來引導孩子進行更深刻的體會!

文/高琪鈞 職能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