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之前做到宅的復能服務時,曾見過一名半側偏癱的中風患者,由於手臂尚完全癱軟無力,配戴醫師建議的懸吊帶(Sling)仍感到疼痛,個案兒子異想天開,就翻出他之前肩膀骨折時配戴的三角繃帶,給予個案使用,由於支撐能力較佳,因此緩解了個案肩膀疼痛,但這樣使用是適當的嗎?
首先先來討論為什麼中風偏癱病人容易有肩膀半脫位及疼痛問題。

肩膀的穩定來自於盂肱關節(glenohumeral joint)的關節囊及韌帶維持穩定,而肩膀的肌肉會保持適當的張力來支持手臂重量,兩者共同將肱骨頭保持在肩胛骨的關節盂窩(glenoid fossa)之中。
當中風後,肩膀肌肉張力失去了,單靠關節囊及韌帶無力支持整條手臂的重量,於是重力會日復一日地將手臂往下拉扯,就會造成半脫位現象。

由兩張圖片看來,懸吊帶靠著包覆上臂上端再固定,而三角巾則是托住手肘而背在肩膀上,以支撐力來說三角巾的確更為直接,但懸吊帶若是上臂處魔鬼沾黏結不夠緊的話則會沒有支撐效果。
然而,若是三角巾這麼有效的話,為什麼醫事人員都會採用懸吊帶呢?
主因是考慮到中風後的恢復期程
- 第一階段:癱軟
- 第二階段:尚未有自主動作,出現一些痙攣(Spasticity)及聯合動作(Associated movement)
- 第三階段:出現自主動作,但動作會伴隨著協同動作(synergic pattern)
- 第四階段:開始有獨立動作(isolated movement),肌肉張力也開始下降
- 第五階段:幾乎可以不受synergic pattern影響,肌肉張力逐漸接近正常,可以做獨立動作(isolated movement)
- 第六階段:協調已接近正常,肌肉張力也接近正常,只有在速度快或做交替動作時才會出現異樣。
重點在於復健進程中,我們不會每個階段依序遞進地復健,且當第三階段的協同動作(synergic pattern)出現後要再打破,訓練至第四階段較為困難,因此我們的目標會直接訓練至第四階段,以避免在第三階段出現太多難以克服的協同動作。

協同動作:肩胛骨抬高/內收、肩膀外展/外轉、手肘屈曲、手腕手指屈曲
而三角巾的使用,正是會將上肢大幅度地帶進此姿勢,本來癱軟的肌肉若長時間保持在短縮狀態,可能會誘發出不良的張力,影響訓練至第四階段的復健進程。